一是要优化农村规划布局。以县(市、区)为单位,按照城乡统筹、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的要求,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,分类编制中心村、整治村、保留村、搬迁村等村庄布局规划,形成规划体系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,要贯彻“外修生态、内修人文”的理念,按照山上向山下、沟内向沟外、分散向集中的思路重构农村居住格局,在依山傍水、显山露水、保山护水的前提下选择村庄建设地点。
二是要优化产业发展方式。依托资源禀赋,合理确定主导主业,大力实施“一村一品”工程,鼓励更多的“业主进村”,培育新型主体,打造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、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等经营模式,促进基地和工厂对接,推进种加销深度融合,延长产业链,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。
三是要优化生产生活设施。推进人口集聚,推动自然村落集并,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。以中心村、农村新社区为重点,统筹推进农村道路、电网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、安全饮水、河道治理、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生产生活条件。开展清洁家园行动,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。推进村庄绿化,提升村庄美化水平,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。
四是要优化公共服务质量。要逐步改善农村教育、卫生、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建设,优化公共服务水平。 五是要优化乡风文明建设。大力开展“十星文明农户”评选活动,深入推进农村文化体育、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,积极倡导文明新风。 |